有时候投一个大号,阅读量可能几百万,但投完之后销量并没有提高;有时候你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,甚至是零投入,但销量反而大幅增加了。
这里面到底区别在哪里
“小预算、大创意”是个伪命题,核心点在于「是否围绕产品做传播」。
我觉得核心点在于,你是否围绕着产品来做这次传播。
1.赚声量而不是销量
如果你投一个情感博主,他通篇都在讲鸡汤,只在文章末尾处出现你的产品,那么你只是完成了一次曝光。这样很容易造成只赚吆喝,不会带来太多销量,就是赚个声量。
2.围绕产品宣传带销量
如果从头到尾都在讲产品,哪怕阅读量不多,反而能带来真实的销量。
❖ 比如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,即使这一季拍砸了口碑崩了,片中出现的每一件东西在淘宝上都卖断货了。因为从广告角度来看,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本质上就是围绕着产品做宣传。
❖ 比如海底捞和抖音。海底捞本身是没有在抖音上做营销的,在抖音上出现的都是消费者自发上传的UGC(User Generated Content,用户原创内容)。
这样的扩散一定会为海底捞带来销量,因为抖音上传播的内容都是在围绕产品讲故事:围绕已知的故事,发现未知的内容。
所以本质上来说,传播时能不能围绕产品来做文章,这是一个考验能不能带来销量的关键因素。
2017年我们看到了太多讲价值观共鸣、洒狗血、灌鸡汤的广告,但里面有很多都是陌生的品牌,还处于早期需要让人知道的阶段,太着急了。
请你好好地围绕你的产品去讲故事、去做内容,请先翻来覆去地把你的产品说清楚、功能讲得更有意思。先让大家都知道你,接下来在使用你的过程中引发信赖感,再之后才是喜爱。
如果想讲价值观、想引发情感共鸣,那请你在成为一个大牌之后,再去做鸡汤稿,去讲价值观的共鸣。
至少在现在,在绝大多数品牌来看,能带来销量的广告还是围绕产品做内容的广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