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每天都会新增千万篇文章,但有一种文章却能让粉丝爱上“买买买”,它就是早已无孔不入一不小心就被种草的——广告软文。回购、断货、售罄……运营者靠它日进斗金,迅速变现!
咪蒙的推文里更是少不了它的存在,一经推出总能让无数粉丝纷纷掏钱购买。促使粉丝购买的原因有很多,但很重要的一点是:运营者打得了一手好广告。
可别说“接广告”离你太遥远,毕竟凡事皆有可能。而西瓜想要分享的是,那些“打动人心”的广告软文都有这些“套路”可供我们学习!
广告软文的内容架构
广告文套路多,往往是文章正看得沉迷难以自拔,猝不及防就被文末神转折的广告“啪啪啪”打回了现实,但这并不影响粉丝为其买单。甚至在运营者不打广告的时候,粉丝反而无法接受。
1.讲好长故事
咪蒙是这方面的个中高手,她的广告文章往往“从标题到前半部分内容”都无法让你轻易断定到底是不是软广,擅长把广告写成故事。
咪蒙式广告的套路通常是:由一个故事转折到产品本身,言简意赅打完广告,而文末的广告信息依旧具有鲜明的咪蒙风格,从语气到用词,不生硬不客套,产品相关信息则一般会链接在“阅读原文”里。
2.开门见山打广告
除去文末神来一笔的软广套路,还有的公众号选择在文章开头说个短故事或者是直接快速切入主题,剩下的篇幅则主要用于介绍产品。
以上两类软广的行文思路一般如下:
“抛砖引玉”,文末转折/开门见山,切入主题——提及产品(信息展示)——公众号粉丝专属优惠/xxx读者福利区/赠送产品(吸引粉丝/辅助新粉关注参与)——购买方式(二维码或链接)。
广告软文的切入点
既然是文案必定少不了研究内容的切入点,作为广告软文,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:
1.口碑宣传和产品受欢迎程度
这是广告文常用的角度,通过图文,视频等资料宣传产品受欢迎程度;利用用户反馈、产品使用前后的对比图或是大咖背书等方式展示产品的好口碑。
2.突出产品背后的匠心精神
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:用户有饱满的购物需求,但是不知道如何寻找“好物”。
所以运营者可以从产品本身出发,通过制作过程详解产品的高品质和严苛选材的精神,向粉丝传达产品背后的匠心精神,敬业态度,从而让粉丝提高对产品品质的信赖度。
另一方面,也能让粉丝由此对运营者严苛的甄选态度产生好感。
3.回顾产品创意与来源
如今很多广告并不单纯只是着力于讲好产品了,粉丝更喜欢有故事的产品。这些故事可以是产品诞生的原因,也可以是创意形成的灵感,这些能为产品增加更多感性的因素,帮助粉丝对此形成好感。
广告软文的标题
广告软文的标题要怎么起,才不让粉丝反感甚至乐于点开呢?据西瓜的观察,各大号也已形成自己标题模式,比如以下几类:
1.标题与广告相关
△数据来源:西瓜助手
直接用一句吸引人的标题告诉粉丝:我又要给你推荐好物了,而且这个产品效果贼好,比如以上标题。
2.标题与广告无关
广告打得软一些,粉丝容易接受,同时能一定程度提高文章打开率。以上标题有走情感风、励志风、任性风的……也只有看久的老司机能嗅出点味道了。
3.使用栏目名称
△数据来源:西瓜助手
这类标题里一般会使用一些关键词:推广、种草、好物推荐、开团、买买买指南、剁手团等,比如以上标题。
其 它
1.广告推送放头条还是次条
可根据公众号发文条数以及规划来安排,比如公众号「百草园」,常规推送是每日8条,广告一般放在倒数第二或第四条,做到让粉丝心中有数,当然内文质量也还是需要把控。
公众号「小北」一般会把广告放在次条的位置,头条还是自己的文章。
2.做好“广告”提示
去年9月份开始实施的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》中对互联网广告做了系统的规定和说明,其中在第七条说到“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,显著标明‘广告’,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。”
不少运营者已经参照新规做了调整,那么“广告”可以标注在哪里呢?西瓜观察了大量公众号文章,发现可以这样做提示:
▷标题
标题也是提示“广告”的选择之一,不过大多数运营者不这么做,毕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点击率。
但因为有的运营者推荐的产品实在很让人放心,而且粉丝的喜爱度足够强,所以在标题加入“广告”也成为一种选择。
▷作者栏
把作者栏的信息改成“广告”也是方式之一,只要你的推荐真是真心实意的,粉丝还是愿意往下看。
▷内文
文章开头或是结尾,也可以添加该文是广告的说明。
比如公众号「她在江湖漂」的广告都会在文章开头做说明,另外作者栏的信息通常会改成“半个达达令”。
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,在很久以前,运营者达达令就和粉丝针对“广告文”聊过,广告文里的她会是“半个达达令”,而这些都能提高粉丝的接受度。
「咪蒙」的广告一般会先在文末用放大加粗的红色字体标明“产品名称”,在结尾处增加一条提示分割线。
还比如:
“不怕广告不好打,就怕广告套路少”,以上,西瓜分析了广告文的架构、切入点、标题和注意事项。看了它们,再也不用羡慕和疑惑为什么别人家的广告总是打得666了!
那么,作为运营者,你的终极目标是不是也能爽爽地任性打上一回广告,然后躺在家里看着银行卡金额拼命往上跳呢!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