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完美日记、HFP、王饱饱的崛起,看新品牌的关键要素
人货场的重构和内容作用的多元化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?你会发现,做品牌的方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
以前大家做品牌,就是用传统的4P理论:产品、价格、渠道和促销。解决的无非是三个问题:让别人看到,让别人知道和让别人买到。
所以,那个时候做品牌就是大产品、大渠道和大零售。
什么意思呢?当我有了产品以后,就集中地在媒介投放。当时的央视、春晚,再加上一些地方性的媒体,就基本可以解决传播的问题。铺渠道的时候,再跟着卖场、商场和专卖店去做。
那个时候,做品牌最好的方法就是大、集中,越集中越有效率。
但现在,线上内容的出现让整个做品牌的逻辑都产生了变化,因为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改变:更碎片化的阅读、更碎片化的购买、看到就要买到。如果说以前做品牌是一个单向线条,那今天就需要有更多的手段去触达用户。
基于这样的背景,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消费品牌呢?我觉得有三件事:
第一是“切品”。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细分的品类,先做单品引爆。它可以是老产品,但一定是要针对一个细分人群或者细分场景的新需求。
第二是找一个有内容流量红利的渠道,死命砸。你可以自建流量,也可以投放流量,但一定是要在有非常明显内容流量红利的渠道上做。很多新起来的品牌,都具备这样的特质。
第三,在站外做了内容种草之后,一定要回到中心化的电商平台去做一个大规模、高效率的收割。
这个时候你会发现,以天猫为代表的中心化平台,对于其他渠道是有定价作用的。比如你去社交电商,它会先看一下你在天猫的基础和体量。所以慢慢的,渠道也会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