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媒体靠什么赚钱
这部分,我觉得很多营销人应该都知道。但是对我爸爸这样的大众读者来说,肯定不清楚。另外,很多企业的大老板,还真不一定知道。
自媒体赚钱的三大版块:
1、发布平台的分成
马化腾在前几天的内部会上,说的“买量的钱”,其中一部分指的是这个。通俗来说,就是为了产生流量,需要给流量带入者以费用。而后者又绝大部分是给内容生产者产生的流量的。简单粗暴的说,你可以把这个费用,看做“稿费”。
插一个题外话:一个互联网平台,需要用钱来吸引能够带来流量的内容创作者入驻,并且带来流量;一个互联网平台,又可以把这些来到的流量,金钱形式卖或者作为资源分发给需要流量的单元——入驻的卖货的(品牌主官方号),或者需要推广自己的自媒体平台;你可以理解流量是水,互联网平台是自来水厂,一个个品牌号等等是需要水的家庭或者工厂;水只有流动才会产生价值;
但是实际更为复杂,因为和这个比喻不同,一些家庭既是水的提供者,也是水的消耗者,但是提供和消耗都会过一遍自来水厂——它更像是一道物料的数学题:一个池子每小时流入5吨的水,又每小时从B口流出3吨水,而且它的出入水口再以什么样的规律变化……问今天为了维持它水池水30%的年度增长,它到底要不要花钱扩展水池入口,还是少卖一点给那些纯消耗者(例如知乎的困境)?
复杂且不表,总之在一些平台、特别是平台发展期,他们是愿意给内容创造者付费的。这些内容创造者——也就是自媒体人,能拿到这部分钱的多少,通常和点击量(流量)、粉丝数量、优质作者系数(对自媒体内容价值的评分)、用户偏好系数(点赞、评论、转发)等系数有关系。
(想详细了解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:今日头条分成改革首次透露详细规则,创作者应该了解哪些)
虽然,我们这些做传统媒体出身的,都知道在原来的杂志时代,《财经》和《故事会》的一个读者阅读的价格,完全是几十倍、上百、上千倍的差异——同样都是100个订阅人但是广告单人价值完全不同;这种差异会被体现在杂志广告刊例价格上;但是,在目前的平台分成中,虽然有优质作者系数这个平台手动调整的系数,但是差别完全达不到过往的倍数差别;
这是因为,由于寻租空间巨大,平台也无法放更多的权限给这些设定优秀作者系数的实际管理者;大湿姐就知道,从腾讯出来的人,自己做视频号,让曾经的同事调高自己的系数,每篇可以获得更多的“稿费”——这种操作太常规和“正常”了,如果一个人能够以百倍的权限去调整自媒体系数,那估计利润比**还高。马化腾说“腐败”,也包括腾讯对于自媒体影响力的流量倾斜下产生的权利寻租。
所以自媒体的这部分收入,基本上还是看你的单篇阅读数和总体粉丝数。
这就让“阅读量+粉丝量”,对于自媒体来说,显得非常重要。
并且,由于很多的爱国号、社会热点号、股票号可以动辄百万点击阅读,个体读者的价值在巨大的流量中被摊薄。那些和高价值读者(现实社会拥有更多财或权,不容易被煽动,曾经的主流声音)真正交流的自媒体,几乎拿不到“稿费”这部分的收入;而想拿这部分收入的自媒体,为了吸引眼球必须用尽全力。
简单来说:阅读数和总体粉丝数,极大的决定了这个自媒体的“稿费”收入;特别是视频形式的内容,平台给的这部分补助会更高。
2、“广告的收入”
这里的广告,包括了“直接带货”和“品牌宣传”、广告跳转等所有的统称。各位营销人很熟悉这块,也花了大量的钱做这块的媒体投放,我就不多说了。
站在媒体的角度,如果直接卖货或者以转化量付费:
(1)想多卖货,粉丝基础量是第一步,必须有量。
(2)转化率要高:选“好”货、找好转化的读者。
最棒的销售分两种:能向一百万人卖10块钱的东西;和能向一万人卖1000万的东西;当然前者难度更小。如果能做到后者,那更适合B端而不是C端。
而我们都知道,年轻人比中年人更容易掏钱;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冲动下单;老年人更容易接受高溢价的保健品……知道为什么咪蒙那么遭人恨了吧。如果发展到现在,说不定咪蒙的卖货能力,能和薇娅抗衡。因为媒体粉丝是有信仰的,更容易为产品溢价买单。
3、打赏(知识付费)收入
这部分收入,其实很难获得的。也有特例:大湿姐大量阅读的号里面,真的打赏收入惊人的,例如这位:
五万多人打赏,说是每人1块其实不止的,因为还有粉丝主动提醒他、给他打赏。
不过,这位是不能复制的奇迹:风口,坚持十年,日更,每篇至少几十万阅读,因为是谈股票出身所以粉丝价值高。
大湿姐有带团队试过头条号等容易起量的平台的知识付费,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。
总之,对于绝大部分自媒体来说,“阅读量+粉丝量”决定了他每时每刻的收入。
再简单点来说,通过以上几点大家可以看出,实际的传统高端财经杂志的高价值读者,在自媒体的价格计算领域,价值被摊薄。
这也是为什么《财新》还在尝试读者直接付费这条路,或者其他硬财经媒体用会议活动等形式来转化商业价值。但是自媒体通常做不到,只能在“求量”路上一条道走到黑。
作者公众号:湿营销
要媒体矩阵,要流量找四嘉壹新媒体
关注视频号:#宝藏申姐营销